國旗桿高度為何是22.5米
為迎接這一偉大歷史時刻,開國大典前夕,國慶籌備小組加緊整修天安門,尤其是修建國旗桿。建筑工人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關,全身心投入國旗桿的修建工作。
是年8月9日至14日,在*一屆北平市各界代表會議上,作出了迎開國慶典、整修天安門廣場的決議。市人民政府責成建設局拿出修整天安門工程計劃,建設局局長趙鵬飛任總指揮,整修工程具體任務之一是在位于天安門廣場北端,天安門城樓與正陽門之間的中軸線上修建國旗旗桿。
趙鵬飛同志深感肩負的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怠慢。經過周密計劃思考,他對整個工程進行了具體分工。將旗桿底座漢白玉欄板等建筑設計交由建筑局建筑師鐘漢雄負責;旗桿的結構設計由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天安門廣場整修工程設計、施工負責人林治遠完成。
按照要求,旗桿的高度與天安門城樓應該同等高。經實地測量,林治遠得出的數據為35米高。按理說,35米并不是很高,制作起來也沒有什么困難。但在當時,剛剛解放的北京,一切都處于百廢待興之時,要找出適合用于做旗桿的材料絕非易事。
于是,林治遠到處奔波打聽,*后得知市自來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因而,他立刻奔赴自來水公司,選用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管,一節一節地套起來焊接。但是,焊完之后,長度為22.5米,達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情急之下,他只好將焊接后測量的結果報告給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指揮部聽了匯報,當場進行研究,還征求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后確定國旗旗桿的高度為22.5米。*后安裝在天安門廣場上的旗桿是建設局車輛廠金工車間用4根無縫鋼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并自動斷電。
為防止升旗出現差錯,工作人員一絲不茍地檢查了升旗的各個部位。他們在旗桿下和天安門城樓上反反復復不知試驗了多少次。當認定自動升降設施運行情況正常,沒有問題時,才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桿周圍的腳手架。
至此,新中國*一根國旗桿高高地豎立于天安門廣場上。1949年9月30日晚間,為確保第二天升旗儀式萬無一失,工作人員做了*后一次試驗。但萬萬沒有想到,一直運行正常的升降開關,在這關鍵時刻出了故障。開始時,他們以一塊紅布代旗,安裝好后,按動升降開關按鈕,這塊紅布徐徐地向上升起,但紅布升到旗桿頂部后,馬達卻沒有停止運行,把這塊大紅布絞到旗桿頂的滑輪里,馬達不能轉動,旗子也退不下來。此時,安裝旗桿的腳手架已全部拆除,人上不去,無法修理。
有關負責人聞訊后馬上趕到現場。看完現場,弄清故障原因后,就迅速與消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