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上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這句詩說的是分布在洛陽邙山陵墓群內的數十萬座歷代古墓葬的“盛況”。
數十萬座古墓,有大型封土的近千座。這些大型帝王陵墓中,東漢陵寢制度一直是近年來洛陽市考古工作者關注的項目。這些王陵的主人是誰?這些陵墓又是如何建造的?隨著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又一新的考古發掘項目的展開,謎底有望揭開。
新發現:百余座燒窯“浮出”地面,出土陶臼顯示劉秀年號
還記得今年3月關于東漢帝陵陵園遺址考古發掘的相關報道嗎?在這篇報道中,你也許留意到,兩個東漢皇帝的陵園遺址規模異常壯觀,所用建筑材料無不體現出皇室氣魄。那么,這些建筑材料都是在哪里制作完成并運來的呢?
現在,就讓我們來告訴您答案:曾燒制這些建筑材料的大型燒窯位于距離陵園遺址不足3公里的孟津縣平樂鎮新莊村。從去年7月起,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駐扎在這里,對這處燒窯遺址進行發掘,經前期鉆探、試掘,考古人員共發現燒窯127座。
負責現場發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工作人員說,從目前發掘情況看,出土的大批磚瓦的規模和形制均符合東漢皇室規格,且與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內的磚瓦大小形制一致,因此這里應是一處官窯遺址;窯址規模之大,在我市歷年來發掘出的窯址中罕見。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在很多的建筑材料中,還發現了一件陶臼,陶臼上書“建武二十四年七月五日制”,而建武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年號。
除此,有些建筑材料上還蓋有戳兒,顯示的是制作磚瓦的匠人姓名和其他符號。
小插曲:尋找賈誼墓時意外發現大型燒窯遺址
這片燒窯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漢魏研究室主任嚴輝直言是“巧合”。
嚴輝說,燒窯遺址的發現其實還有一個小插曲,因為當初在這里進行鉆探的真正目的是尋找西漢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之墓。“賈誼是洛陽歷史上的名人,多年來關于賈誼墓也有不少猜測,我們本想在這附近探測探測,沒想到發現了這處大型燒窯遺址。”嚴輝說。
日前,發掘現場時看到,有3座燒窯的發掘工作已經基本結束。雖然它們排列比較無序,但單體規模之大,讓人驚詫,尤其是長長的斜坡通道。窯門、操作間、火塘、窯床、煙道等布局合理,乍一看還以為是一座座貴族墓葬。
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燒窯的形制為傳統的“馬蹄形”,雖然頂部已經塌陷,但從保留的情況看應為穹隆頂。
在3座燒窯之間,考古人員還清理出一個深坑,推測應為一口井,方便當時制作磚瓦時取水。
目前的發掘面積僅有600多平方米,在這3座燒窯附近,還有大批的燒窯有待發掘,其中不乏一些排列比較規整的排窯等,整個遺址的面積在10萬平方米左右。
意義大:整體和單體規模均罕見,對了解東漢陵寢制度及手工業發展很重要
燒窯遺址的發現意義何在?從發掘情況看,這些燒窯用的時間較長,窯內壁燒結層較厚,可見是反復使用過的。同時,這是一處大型的官窯遺址,推測其燒制的建筑材料均用于邙山陵墓群的東漢帝陵的建造。因此,這一遺址的發掘,為邙山陵墓群保護規劃的制訂提供了直接的材料,同時也推動了對東漢陵寢制度的研究。
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史家珍表示,在考古學上,墓葬是研究古人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不可忽視的是,很多時候,墓葬中反映的情況有可能是古人對生活的一種渴望。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真實存在的手工作坊在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況時,就顯得更為真實。而這,也正是這處燒窯遺址的重要價值所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