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有人說自己的個性很隨和,但事實上卻不一定就真的隨和,可能平時沒什么事的時候給人感覺是隨和的,但其實很容易沖動,性子來了即便是自己做錯也絕不低頭。
NLP課程: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誤差呢?我們請心理專家來解讀一下這種“貌似隨和實則不隨和”的表現背后隱藏著的根源,其實,這取決于人的情緒以及你是否懂得恰當表達你的情緒,通俗點說,就是能給你的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
多數人面對情緒問題會以否定、委屈、壓抑、逃避、防衛、指責、恐嚇、怒罵等方式來處理,這并不能切實解決問題,或者還可能傳遞出無效信息,讓對方莫名其妙、不明所以。
當我們發現我們正存在某種情緒的時候,首先可以試圖分析一下自己的情緒,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現在的情緒是什么?”、“為什么我會這樣?”、“我有什么感覺?”這其實是在體察自己的情緒,也是隨著而來要管理情緒的*一步。
從NLP心理學的角度,情緒并非是單一的,它們可能是復雜的情緒叢集,比較常見的情緒組型有兩種,一是生氣—受傷—羞恥,二是悲傷—生氣—罪惡,當我們體察自己的情緒時,我們要試圖搞明白我們究竟是因為受傷而生氣還是因為生氣而顯得悲傷?
舉個例子說明,你與朋友約會,而這位朋友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遲到,幾乎每次都會遲到,你很不高興,甚至非常生氣。這時你的言語都帶了情緒的影子,你可能會出言諷刺、冷言冷語,好了,你傳遞的這種負面的態度立刻起了作用,不知道你注意過沒有,負面的、消極的態度總是非常快地被對方感染,讓對方也在一瞬間變成一只自我防御的刺猬,忙著站到你的對立面去為自己辯駁,而不是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冷靜檢討一下自己是否有過失。
關注本院《NLP總裁商戰智慧·精華班》平臺拿著手機隨時隨地天天看到更多精彩內容:“NLP心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