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菜單式”向“定制化”:企業培訓個性化需求越來越突出。
每年年底前至次年*一季度,企業在制定培訓規劃時,大都會收到各種各樣的“培訓菜單”,幾年下來發現這些菜單大同小異,固定的通用的課程是很難解決企業個性化問題的。因此,向企業提供針對性課程,甚至專門為企業定制課程,是管理培訓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雖然管理制度越來越完善、管理工具越來越多、管理模板越來越容易獲得,但同樣的管理制度、工具和模板用在不同的企業,效果卻大相庭徑,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每個企業人才素質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所以,企業提升人才素質必須進行團隊內部的知識和經驗的積累,需要研發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課程,從而超越現有的知識體系、盡*大努力進行能力訓練,才能培養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人才隊伍。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企業培訓類的機構有十萬家左右,原來一套管理課程表面對所有企業的推廣方式,如同大海撈針,越來越收效甚微。培訓行業小公司眾多,絕大多數是“三五個人七八條槍”,掌握了幾個老師的信息就開始招生做培訓,因此普遍長不大、活不長,行業零散度極高。最近兩年一些培訓機構面對企業的需求變化開始主動進行業務轉型,其中市場細分、走專業化方向就是一種比較好的路徑。比如按照金融行業、食品行業、建設施工行業等進行市場定位,進行行業研究,研發行業課程,從而提高培訓的針對性。
2、針對性、實操性需求增強:不僅要“聽懂”還要“學會”。
過去,培訓各方在過度關注培訓氣氛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培訓的實效。近年來,企業管理培訓行業開始著眼于培訓效果的探討和研究,做到既要“笑料不斷”,還能“真學實練”。
筆者在參與企業培訓項目時,除了完成授課任務外,要求自己深挖企業存在的問題,與企業及時交換意見,因為這是一個培訓師的責任。管理培訓不是請客吃飯,更不是演講娛樂。在培訓過程中發現企業問題,并幫助企業真正解決問題才是最重要的。此外,管理培訓聽懂了不難,但“學會”并做到卻并不容易,所以就要加強對“學會”的歷練。筆者在給部分企業做輔導培訓時,通過系列的作業和工具訓練,努力提升知識的轉化率。企業應該清楚,講得好是培訓師的能力,而做得好才是學員的能力。
3、企業總裁班越來越難招:老總常規培訓需求已基本飽和。
近兩年經常有培訓機構負責人坦訴:現在總裁班越來越難招生了。的確,以前只要打出著名高校名頭,都能招到七八十個、甚至一兩百個企業老總作為學員,但是,現在招生難已經成為全國各地培訓機構的普遍問題。究其主要原因:一是經過多年的市場開發,絕大多數企業老總學習過類似課程,故而參加同類型培訓的需求基本飽和;二是企業高層管理者的培訓選擇越來越多樣化,不僅僅青睞于總裁研修班;三是隨著名校類似項目越來越多,同質化傾向非常嚴重,大家對名校的向往度和認可度逐漸降低,而且昂貴的培訓費用以及課程的質量等問題,也使得企業老總的培訓選擇更加趨于理性。
4、培訓學員層級逐漸下移:中層經理和骨干員工培訓逐漸成為重點。近期在幫助企業制定培訓規劃時,感覺管理培訓的重點已經從高層管理者逐漸向中層經理和基層員工轉移。雖然“培訓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培訓也是萬萬不能的。”畢竟提升企業人才素質,培訓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企業人才的職業化進程任重道遠,尤其是中層經理和骨干員工的培訓為培養企業的后備人才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提升企業經理人和員工團隊的職業化素質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5、能力提升比證書更重要---管理類證書培訓遭遇瓶頸
我國企業管理培訓起步于2000年左右,經過10年的發展,從零散培訓到成長為一個相當規模的行業,經歷了起步、成長和發展多個發展階段。因為管理學科起步較晚,高等院校管理學科教育相對滯后。由于管理類培訓越來越受到企業重視,所以專業化管理培訓得以發展,隨之而來的管理類職業資格認證風起云涌。職業資格標準及認證培訓對提升管理者素質、推動管理人員的職業化進程無疑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當獲取證書變成證書培訓的主要目的,當標準化忽視優化強調泛化的時候,職業資格標準認證培訓的含金量將大打折扣。筆者認為,職業資格認證的標準是從業者的*低標準,職業資格證書類培訓的重點應在職業技能領域,不適合以中高層管理者為主的群體。管理者的職業化和素質提升作為系統工程,不可能經過三、五天或十幾天培訓就大功告成。所以,中高層管理者培訓更應注重能力提升,而非證書的認可度之類,輕易獲得的證書遠不如能力更重要。
精益生產管理項目咨詢請登陸:http://www.minra.com/jyscgl.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