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說要空杯心態,空杯心態好,其實不盡然。你跟一個人當面說話,不管效果好壞,他如果耳朵沒有問題,始終是可以聽到的。那為什么明明他聽到了,還會有不同的效果出現呢,那是因為即使是空杯,也會有以下三種有“問題”的空杯:
一、杯子是倒扣過來的。看起來是空杯,其實倒不進一滴水。很多領導說:“我很開明啊,我辦公室的門從來不鎖,歡迎你們進來找我。”門看起來是開著的,但心其實是關上的。不是和倒扣過來的杯子一樣嗎?
二、杯子沒有底。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形狀看起來是在聽,其實根本沒變化;或者虛心聽取了,但堅決不改,原來是個沒有底的杯子;
三、杯子里面原先已經有了自己的東西。這種情況是最常見的,我們叫“選擇性知覺”。里邊有了灰塵,他也是臟水了,更何況換了是泥點(對人負面的評價,清水進去也變成了渾水)或者是白糖(對人的好印象,無味的水也變成甜味的)...總之,如果你實現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idea,那怕是一點點,都會對最終溝通的結果產生極大影響。
讓我們經常擦拭自己心里面的這個杯子,讓它去承載事情的真相。當然如果換一種角度來說,如果我們給同學們上的是激勵課程。那么就是要教會大家如何在杯子里事先放進美味的調料,這樣,雖然生活給我們倒進去的是白開水,我們也可以自得其樂。這個時候,就相當于教人種下自己幸福的種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