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大約始于漢代后,也是我國民間喜慶節日的傳統表演項目,春節、元宵最為多見。中國原不產獅子,《后漢書》載漢章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當時名為“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把雄健、威武的獅子視為吉祥、勇敢的象征,又模仿獅子的形象和動作,逐漸形成獅舞,慶典喜日以此為樂,并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
明清時期,獅舞流行更為廣泛,且花樣更多,形成了許多流派。一般由兩人合作舞一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或一人舞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或大頭佛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獅”和“武獅”二種。“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順的神態,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躍、撲騰、登高、翻轉、踩球等動作。舞獅時一定要有鑼鼓奏樂,獅踩樂點,節奏分明。
民國舞獅銅像是銅鑄塑成的一組舞獅群像,共有十二人,人高約4.6厘米,縱隊排列,固定于紅木座上。前組舞獅,獅身分節,頂有一角,下頜活動。舞獅者二人,一前一后,鉆入獅身。獅之左右各一人護獅,左旁的持叉,右旁的手托獅身,最前方的大頭佛,戴大圓的頭罩,兩手拿鏟狀物,逗引獅子。
中間一組五人,敲打樂器。緊隨舞獅的兩人,左邊的敲鑼,右邊的打鈸。后面又有三人,其中二人長杠抬大鼓,中有一人擊打。尾隨隊伍的二人,一手拿獸面盾牌,一手持刀,作護衛姿勢。
舞獅銅像人物神態逼真,栩栩如生,動作灑脫,氣勢恢宏,民間的舞獅風情凝固其上
本公司長期開展以下項目:北京舞獅 北京舞龍 北京威風鑼鼓 北京打擊樂 武術表演、跆拳道表演、北京二人轉 北京秧歌 北京歌手 北京高蹺 北京中式婚禮 北京魔術 北京變臉 北京舞蹈 北京民樂 北京小提琴 北京中幡等演出
聯系人:李先生
電話:13683367953
手機 13718906864
QQ: 547191891
郵箱: liping840317@126.com
地址:北京大興區德茂莊
網址: www.hthzys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