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窯,宋代名窯之一。亦稱“建安窯”、“烏泥窯”。窯址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釉下毫紋,是利用酸性釉料所后成的酸化痕跡作裝飾,因建窯瓷皆仰燒,釉水下垂,成品口緣釉色淺。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纖細毫紋,流速稍慢則粗,就成兔毫之狀。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進”琖等字樣,為貢瓷。
建窯以產黑瓷而著稱。唐代始創燒,到了宋代尤其是南宋為極盛時期,至清代而終。建窯原是江南地區的民窯,北宋晚期由于“斗茶”的特殊需要,燒制了專供宮廷用的黑盞,部分茶盞底部刻印有“供御”或“進盞”字樣。這種在日本被稱為:天目釉。日本和韓國的茶道都非常重視此物。它的胎體厚實、堅致,色呈淺黑或紫黑,器型以碗、盞為主。
建窯特征:1.胎體厚重堅致,胎色紫黑。2.釉色黑而潤澤,器內外施釉,底部露胎,釉汁垂流厚掛,有的凝聚成滴珠狀。釉面呈現褐黃色,銀灰色和褐藍色。因釉色細而下垂,酷似兔毫,故稱"兔毫盞",按其釉色又叫"金盞"、"銀盞"和"藍盞"。"藍盞"更為可貴。在高倍放大鏡下,可見其釉面開細小蟬羽紋,點綴著雪花片的金星、銀星和紅星。其流淌下垂的兔毫紋,呈現著濃淡深淺、曲曲彎彎不規則的宛如西北黃土高原的丘壑,呈色上濃下淡,以至消失,給人一種自然的美感。在太陽光下,其黑色釉面閃爍著金紅色的光點,盛滿水其金紅色光點在水中跳躍,其妙無窮。20.建窯器物以碗盞為多。其造型口大足小,形如漏斗,有敞口和合口兩種,以敞口為多。底為淺玉環圈足,有旋坯紋。有的器物底足刻有"進王戔 "、"供御"銘文,為朝廷貢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