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歐博偉生物 巴氏梭菌 性質及應用
巴氏梭菌(Clostridium)是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在1840年從土壤中分離出來的,故稱巴氏固氮梭菌。屬厭氧性非共生固氮細菌,也叫丁酸發酵芽孢桿菌。
產品信息
平臺編號:bio-103518
規格:凍干物
拉丁屬名:Clostridium pasteurianum
中文名稱:巴氏梭菌
拉丁名稱:Clostridium pasteurianum
來源歷史:←北京釀酒總廠(B6)←北京溶劑廠分離
收藏時間:1958/11/30
原始編號:B6
原產國:中國
資源歸類編碼:15131711101
模式菌株:非模式菌株
主要用途:研究;生產
具體用途:生產丙酮丁醇。
生物危害程度:四類
培養基編號:CM0162
培養基名稱:丙酮丁醇梭菌培養基(Clostridium Acetobutylcum Medium)
培養基成分:(1)全玉米粉加水調成糊,倒入沸水中,使其濃度為5%,不斷攪拌,煮1h。分裝于已滅菌的試管中,1.5kg/cm2 壓力下滅菌90min。(代替巴氏滅菌)(2)冷卻后接種。(3)接種后將試管放入沸水浴中熱處理1~2min。(4)將試管立即在冷水中冷卻,揩干試管。(5)37℃厭氧培養7~10天,如糊化液全部液化,頂蓋浮在上面,下部有云帶,即表明生長良好,可作為種子,按上述步驟再傳一代,即可擴大培養。
培養溫度:38℃
需氧類型:厭氧
分離基物:土壤
采集地:北京郊縣
保存方法:真空冷凍干燥法
共享方式:公益性共享;資源純交易性共享;合作研究共享;資源交換性共享
提供形式:凍干物
特征特性:
直到微彎,0.5~0.8×5.4×12.2μm,以周生鞭毛運動,革蘭氏染色反應陽性,沒有孢子外壁。菌落圓形,帶有不太明顯的假根狀邊緣,直徑1~2mm,灰色,表面有光澤。發酵產物包括大量醋酸和丁酸。厭氧,最適37℃。細胞壁含有DL-二氨基庚二酸。細胞壁糖是葡萄糖、半乳糖、鼠李糖和甘露糖。G+C含量27.5%.
巴氏梭菌在水稻上的應用:
巴氏梭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能利用許多碳水化合物為碳源,一般大量存在于水田土及淤泥中,旱田土壤中也幾乎都有分布。一般土壤中巴氏梭菌分布的數量較多,常為固氮菌的100一10000倍,并且具有形成芽抱的能力,耐酸性也強,能在pH4以下的土壤中活動。因此,巴氏梭菌在土壤氮素的生物學固氮中所起的作用不能忽視,但目前還較少研究利用。
現將巴氏梭菌簡易培制方法和其在水稻上的應用效果簡介如下:1.利用大米皮附著 釣巴氏梭菌(有一部分為丁酸細菌)用水把大 米淘洗出來,讓其發酵,成為有蘋果香味的 菌皮,名為菌種。 2.把一斤米煮成飯,再加水100斤稀成糊狀成為培養液。 3.每百斤培養液加入菌種1斤和鈣錢磷肥2.5兩,過磷酸鈣2.5兩。 4.放于水泥坑內,再用塑料薄膜復蓋,讓其自然發酵至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