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Tang Tri-Color Glazed Ceramics),中國古代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一線拍賣行藏品征集:秦經(jīng)理 13101713004 微信同手機號。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種低溫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陽,亦有“洛陽唐三彩”之稱。
1905年隴海鐵路洛陽段修筑期間,在古都洛陽北邙山發(fā)現(xiàn)一批唐代墓葬,后來人們習慣地把這類陶器稱為“唐三彩”,并且沿用至今,享譽中外。
唐三彩的生產(chǎn)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唐三彩制作工藝復雜,以經(jīng)過精細加工的高嶺土作為坯體,用含銅、鐵、鈷、錳、金等礦物作為釉料的著色劑,并在釉中加入適量的煉鉛熔渣和鉛灰作為助劑。先將素坯入窯焙燒,陶坯燒成后,再上釉彩,再次入窯燒至800℃左右而成。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是一種具有中國獨特風格的傳統(tǒng)工藝品。
唐三彩對中國陶瓷行業(yè)的影響
唐三彩不僅貴在釉色濃艷瑰麗,而且駱駝、馬和人物等的造型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氣息,當時的國際場上,唐三彩就已負有盛名,成為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品之一。1928年,隴海鐵路修筑到洛陽邙山時,出土了大量唐三彩,古董商們將其運至北京,受到了國內外古器物研究者的重視和古玩商競相收藏。之后,洛陽地區(qū)不斷有唐三彩出土,數(shù)量之多、質量之美,令人驚嘆。 |
|